您现在的位置是:首页 > 本科

大学问王阳明原文译文

清晨的雨 2024-03-01

大学问王阳明原文译文

大学之道,在明明德,在亲民,在止于至善。

大学问王阳明原文译文  第1张

原文】

大学①之道②,在明明德③,在亲民④,在止于至善⑤。

【注释】

 

①大学:大,旧音泰。古者八岁入小学,学习“洒扫应对进退,礼乐射御书数”,十五岁入大学,学习“修己治人”的学问。澫益大师《大学直指》云:“大者,当体得名,常遍为义,即指吾人现前一念之心,心外更无一物可得,无可对待,故名当体。学者,觉也,自觉觉他,觉行圆满,故名大学。大字即标本觉之体,学字即彰始觉之功,本觉是性,始觉是修,称性起修,全修在性,性修不二,故称大学。”

 

②道:《说文》:“道,所行道也。”《大学直指》云:“道者,从因趋果所历之路也。”

 

③明明德:第一个明是动词,显明的意思;第二个明是名词,明德指我们本有的性德。佛家云自性、真如。儒家、道家云“道”。《大学直指》云:上明字,是始觉之修,下明德二字,是本觉之性。王阳明《大学问》:明明德者,立其天地万物一体之体也。

 

④亲民:教化人民,使人去恶从善、恢复性德。《大学直指》云:“自性之众生,名为亲民。”王阳明《大学问》:“亲民者,达其天地万物一体之用也。”

 

大学问王阳明原文译文  第2张

⑤止于至善:《大学直指》云:“成自性之佛道,名止至善。”王阳明《大学问》:“至善者,明德、亲民之极则也。”

《大学问》是明朝著名哲学家王阳明的一篇重要著作,原文是文言文。这里我为您提供一个简略的译文:

《大学问》译文:

《大学》这部书讨论的是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的大道理。修身是根本,只有修身才能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。修身的方法是正心、诚意、致知、格物,这些方法都是相互关联、相辅相成的。

正心是使心思端正,诚意是使心意真诚,致知是获得知识,格物是探究事物的道理。通过正心、诚意、致知、格物,可以使心性纯正,达到圣人的境界。

《大学》还讲述了一个重要的道理: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。只有通过修身,才能达到齐家的境界;只有通过齐家,才能达到治国的境界;只有通过治国,才能达到平天下的境界。所以,我们要从自身做起,从小事做起,不断修身,逐步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,最终实现治国平天下的目标。

这个译文仅概括了《大学问》的部分内容,原文更为详细和丰富。王阳明在《大学问》中阐述了他对于儒家经典的理解,强调了道德修养在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。

大学是由哪些章组成的

《大学》原为《礼记》第四十二篇。宋朝程颢、程颐兄弟把它从《礼记》中抽出,编次章句。朱熹将《大学》、《中庸》、《论语》、《孟子》合编注释,称为《四书》,从此《大学》成为儒家经典。至于《大学》的作者,程颢、程颐认为是“孔氏之遗言也”。朱熹把《大学》重新编排整理,分为“经”一章,“传”十章。认为,“经一章盖孔子之言,而曾子述之;其传十章,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。”就是说,“经”是孔子的话,曾子记录下来;“传”是曾子解释“经”的话,由曾子的学生记录下来。

《大学》的版本主要有两个体系:一是经朱熹编排整理,划分为经、传的《大学章句》本;一是按原有次序排列的古本,即《礼记》中的《大学》原文。以朱熹《大学章句》本,流传最广、影响最大,本篇就是采用的《大学章句》本。 

  “大学”是对“小学”而言,是说它不是讲“详训诂,明句读”的“小学”,而是讲治国安邦的“大学”。“大学”是大人之学。

  《大学》为“初学入德之门也”。经一章提出了明明德、亲民、止于至善三条纲领,又提出了格物、致知、诚意、正心、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八个条目。八个条目是实现三条纲领的途径。在八个条目中,修身是根本的一条,“自天子以至于庶人,壹是皆以修身为本”。十章分别解释明明德、新民、止于至善、本末、格物致知、诚意、正心、修身、齐家、治国平天下。明明德是指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。新民是指让人们革旧图新。止于至善是指要达到最好的境界。本末是指做事要分清主次,抓住根本。格物致知是指穷究事物的原理来获得知识。诚意就是“勿自欺”,不要“掩其不善而著其善”。正心就是端正自己的心思。修身就是加强自身修养,提高自身素质。齐家就是649;理好自己的家庭、家族。治国平天下是谈治理国家的事。怎样治理国家呢?首先要作表率;自己讨厌的,不加给别人;要得众、慎得、生财、举贤。“得众则得国,失众则失国”;“有德此有人,有人此有土,有土此有财”;见贤能举,举而能先。

《大学》本来是小戴《礼记》中的一篇,通常被认为是曾子所著,被北宋的程颢、程颐极力推崇,并将其从《礼记》中抽出来独成一册。南宋的朱熹在程颢、程颐改编的基础上著作了《大学章句》,最终和《论语》、《孟子》、《中庸》并称“四书”。

大学问王阳明原文译文  第3张

《大学》相传共有“十章”,1546字,分别解释明明德、亲民、止于至善、本末、格物致知、诚意、征信、修身、齐家、治国平天下。

第一章解释明明德,道在哪里?道在生活中,生活即是道,真佛只论家常。

第二章解释亲民,生灵从何处来,回何处去,老子曾讲过,我们的自性由宇宙的正体,通过天地再到人身,将来使命完成之后,再由人身透过天地,回到宇宙。

第三章解释至善,一切生灵的本源与其所追求的归宿都是至善。

第四章解释本末,纲举目张,纲是本,目是末;德治为本;法治为末,教化民众应从本上入手,教化万民以明明德、以不犯罪为本。

第五章解释格物,格物大致分为三部:第一步是去除身物;第二步是铲除心物;第三步是破除小我。

第六章解释诚意,至诚之道,就是真实无妄,不思善,不思恶,自然而然,实实在在,不假思索,表里如一,率性而为,身心性的合一。

第七章解释正心,心是一切行为表现的源头。把心修好,一切行为自然归正。心正,一切正;心歪,一切歪。

第八章解释修身齐家,修身齐家的根本之道,是要能时时刻刻固守“中道”,以自性良心当家,力行“五伦八德”,“三纲五常”。

第九章解释治国,一个成德的君子能齐家及成教于国,离不开“孝、悌、慈”这三个根本宗旨。

第十章解释平天下,立身处世皆有其伦常、度量:上对下以德,下对上以恩;上对下以慈,下对上以忠;上对下以劝,下对上以谏;上对下以信,下对上以敬;以道来统领,以德来感化。
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学林秘境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

发表评论
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。